咨询电话:027-83662394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心语星愿丨学会面对死亡,好好告别
时间:2023-04-29     浏览:     作者:

 人们很少会在茶余饭后,触及死亡和离别这种沉重的话题。即使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年代,也鲜有这样的热点问题。也仅有《寻梦环游记》《人生大事》这样的电影上映后,才会在社会舆论引起一丝关于如何正视死亡的波澜。人们总觉得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空气依旧是那么新鲜,阳光依旧是那么明亮,崭新的一天重新开始!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文豪描述过生离死别。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余华说:“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离别,我曾很讨厌离别,因为转身离开或者离去的瞬间都会带给我巨大的失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发现离别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若有如无之间,总会让我们明白点什么。人世间总会有离别,离别是一段过往的结束,亦是一段期望的开始,是忧伤也是欣喜,面对离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学会好好告别。 

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死亡都很沉重,属于避而不谈的禁忌话题。事实是我们内心惧怕死亡,所以面对这个话题时,多数人才选择闭口不谈,大家都想推迟死亡的到来,直到不得不与之面对时,才被迫地、匆匆忙忙地去接受。因此,我们从未或很少想过,要在亲人离去的时候好好告别。

《老友记》中莫妮卡的外婆去世后,莫妮卡的爸爸对她说,自己以后去世了要选择海葬,这样那天就可以让家人们准备好午餐,开心的出海——用这种方式让家人乐观地面对生离死别,在悲伤之余夹杂着些许“快乐”,这也是逝者对生者最后的心愿。在《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一书中,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葬礼,有耳熟能详的土葬火葬,也有闻所未闻的天葬鸟葬。作者用轻松的口吻告诉我们,葬礼不是让人避之不及的隐晦话题,也不再是充满着悲伤、恐惧的沉痛悼念,而是一个重新认识和接纳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我们要和亲人好好告别。 

据统计,每年等待捐献器官的病人高达30万,但是仅仅有2万左右的病人可以等到移植机会。为了给生者寻找希望,给逝者延续生命价值,OPO工作人员无时无刻地在与时间和生命赛跑,他们一次次地奋力奔跑着,一次次地见证着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即使被无数次地拒绝或不被理解,也并没有半途而废,而是继续坚持,永不言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只不过,死亡教育在我们的课本里十分欠缺,传统文化的禁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瓦解的。公众面对器官捐献也是一个从“不接受和排斥”,到“接触了解”,再到“不反对”,直到最后的“信服认同”,以至于“积极参与支持”的过程。

随着器官捐献宣传工作的大力推进,近几年通过书面或者网络登记的捐献器官志愿者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23年4月27日,志愿登记人数6220042位,实现捐献例数45236例,捐献器官个数137636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逝者在生命旅途的终点,献出生命的礼物并点亮他人的希望;更是器官移植受者,带着捐献者的美好愿望,更好地存活下去。正如,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所有的结束,也需要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其意义;我们终会明白,生命无畏起点和终点。

卡夫卡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终结。”生命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去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但是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点,只有试着学会面对死亡,我们才能正视生命,才能理解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和身边人,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更多的意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303栋1单元601 电话:027-83662394 
同济医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