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7-83662394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档案中的廉洁故事 | 医德高尚 朴实无华——记共产党员裘法祖教授的模范事迹
时间:2024-12-27     浏览:54     作者:

 挖掘廉洁故事

学习优秀事迹

档案中的廉洁故事

 

按语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出部署,要求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内容,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档案史料内含大量优秀党员、先进单位的廉洁故事。挖掘他们的廉洁故事,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廉洁自律的廉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纪检监察机构办公室和档案馆联合开辟专栏,整理编写档案中的廉洁故事,以期共创华科大的美好未来。

医德高尚 朴实无华

——记共产党员裘法祖

教授的模范事迹

年轻时期的裘法祖

裘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1981年-1984年任武汉医学院院长,200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奖”,2001年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获德国“宝隆”奖章。

 

赤子之心,为了祖国,为了母亲

裘法祖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从小勤奋学习,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一年后,他的母亲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医生、郎中都束手无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裘法祖查阅西医书籍后发现,母亲死于阑尾炎,这是一个在国外仅需十几分钟手术就能解决的小问题。

痛定思痛,裘法祖立下学医的志向,他要凭医术救助病患,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减少世间骨肉离别的痛苦。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医学知识,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同学们戏称他为“图书馆馆长”。裘法祖医科前期结业考试成绩斐然,解剖学更是获得了很少见的满分。坚实的解剖知识,为他后来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6年,在两位姐姐的资助下,裘法祖只身前往德国留学。留学期间,他一度与家里失去联系,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通常是大黑面包加点果酱应付一日三餐。

1939年,裘法祖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在慕尼黑最大的市立医院相继担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来到德国的第七年,他被提升为外科主任,而由中国人担任外科主任,这在当时的德国史无前例。

1946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裘法祖辞去当地医院的外科主任职务,准备回国。他的导师极力挽留自己精心培育的高才生,但裘法祖婉拒了导师和友人的挽留,卖掉汽车,退掉房子,放弃了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带着他的德国籍妻子和他们的孩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决定以一腔热血回报满目疮痍的祖国。

在香港转法国海轮回上海的途中,有位旅客被一名精神病人用匕首刺破肝脏,血流不止,病情十分危急。裘法祖挺身而出,在同船的另一位中国医生的协助下,迅即为伤者缝合肝脏伤口,病人转危为安。法国船长对中国医生具有如此高超的技术极为震惊,同船的中国旅客深感扬眉吐气。轮船抵沪次日,《申报》等几家报纸相继报道此事。

回国后,裘法祖迅速投入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1947年,裘法祖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前身)外科教授,一年后任外科主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有人动员裘法祖全家去台湾,被他断然拒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原第一军医大学夜以继日地救治志愿军战士。几年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原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暨附属中美医院整体内迁武汉的号召,放弃上海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居住条件举家迁至相对落后的武汉。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裘法祖的妻子裘罗懿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德国人。

随医学院内迁武汉后,裘法祖多次下乡巡回医疗,为农民防病治病。在农村,他自己动手布置简易手术室,往往一天要施行大小手术4至5个。他还同时设置了3至4个医疗点巡回治病,使许多病人得到及时治疗。救死扶伤广大百姓,亲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巨大变化,1983年,69岁的裘法祖坚定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中,裘法祖这样写道,“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回国后的第一年,有一位女教师找裘法祖看病。她说自己10年前做过一次手术后就经常肚子疼。裘法祖在她的肚子上摸到了一个包块,于是决定手术。打开腹腔后,裘法祖大吃一惊,原来病人的肚子里有一条手术用的布巾,这个异物竟然在她体内留存了10年之久。从那一刻起,裘法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凡他参加的手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术前必须亲自检查病人,术后的几个晚上要亲自观察病人。

凡外出会诊或抢救危重病人,裘法祖下车后都直奔病房或手术室,丝毫不拖延,直至病人脱险才离开。手术所用的器械、纱布等物品,术前他要仔细检查,术中的摆放位置都有严格规定,术后要一一清点,一根针、一块纱布都不能少。一位医生回忆当年裘法祖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汇报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裘法祖也一直以严格的医德标准要求自己,只要是冬天去病房,他一定会把听诊器在自己的胸口焐热了再给病人检查。

从医60多年来,裘法祖施行手术无数,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他“稳、准、轻、快、细”的高超技术被公誉为“裘氏手术”,他改进新术式不下数十种,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裘氏手术”讲究精准,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划破两张纸,下面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这套“裘氏手术规范”至今影响着我国许许多多的外科医生。

他常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曾教育自己的学生,“医生治病,是将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的。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

袭法祖对自己有个要求,凡经他亲自做过手术的病人,他一定会一天查房三次。如果是别的病患请教于他,他也会一天查房三次,而且还会经常向主治医生询问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弄得医生们都不敢懈怠。

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凡是预约的病人,他都要提前到诊室去等待;凡是病人来信,他总是每封必回复,“宁愿自己辛苦点,也不能叫来信的病人失望”。湖北黄石一位女工骑自行车不慎将头部摔伤,此后经常头痛,看了很多医生都没见好。一次偶然机会,她给医院写了封信,被转交给裘法祖。那年农历大年三十,裘法祖给这名女工回了信。在信中,裘法祖拟定了治疗方案,连服药方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女工按照裘老的方法服药,一年多后便痊愈了。

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裘法祖“人民医学家”称号,而这个称号更是千千万万位病人的肺腑心声。凡接受过裘法祖医治的人,无不为他的医德医风所感动。

裘法祖去世的半个月前,还在为汶川地震伤员会诊。2008年5月24日,当第一批汶川地震伤员抵达武汉后,94岁高龄的裘法祖仍然坚持来到病床前为伤员进行临床诊断。会诊时,裘法祖一再叮嘱医生抢救一名下肢受伤的16岁伤员,“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肢体,尽可能为他以后能行走做好准备。”

2008年6月14日清晨,裘法祖安静地离开了人世。来自震区的39岁伤员何成弟(化名)还不知道,当时为他看病的就是裘法祖,他只记得一位和蔼的老医生拉着他的手,轻轻叮嘱他,“好好休息,不用担心,一定能治好。”

他以妙手仁心,获得了他最看重的“医德风范终身奖”。他始终说,“不要把我抬得太高,不要称什么泰斗,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

 

做人要知足

做事要知不足

做学问要不知足

 

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裘法祖致力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事业,为中国现代外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裘法祖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细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中国现今医学领域的专科概念。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原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并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还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

他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勤于著书立说,开创了新中国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他担任卫生部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长达15年,先后主编过《一般外科手术学》《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分卷》《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分卷》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他与吴阶平教授共同主编的《黄家驷外科学》是我国医学经典著作,被新闻出版署先后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

裘法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向学生强调医生要做到“三会”“三知”,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他主张对青年医师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他提携后辈,甘当人梯,亲自培养了大批优秀外科人才。早在60年代,他就率先在国内招收研究生,1982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他又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7位有资格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外科博士导师之一。

他曾表示,“我并不认为名字放在学生之后就没‘面子’。相反,名字放在学生前面,我才觉得丢脸,因为那是欺世盗名的事”,而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2001年8月,在武汉市颁布的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体外培育牛黄”这个项目排在一等奖之首,在该项目的完成人员中,裘法祖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他的学生蔡红娇。“院士怎么排在学生之后?”获奖项目公告当天,质疑声不断。“当然应该把她的名字放在前面,这项成果是蔡红娇花了十几年心血完成的,我只是对她有些支持,凭什么名气大些就应该排第一?”裘法祖回应得有些激动。

蔡红娇说,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裘法祖跑经费、查资料、耐心指导。报成果时,裘法祖坚持不让署自己的名字。蔡红娇等人多次要求后,裘法祖才妥协:那就把我的名字放在后面吧。

裘法祖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三代学术带头人,仅在同济医院,经他先后培养起来的各级医学人才就达50人之多,不少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其中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就是他的学生。他的“裘氏风范”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虽然裘法祖是著名医学家,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直到去世时,他一直住在同济医学院的一套旧楼房里,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单位多次要给他改善住房条件,他总是说,“我有这就够了,还有人比我更需要改善的。”

在临终前,裘法祖把100多万元的科研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裘法祖曾总结自己的人生信念: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裘法祖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朴实无华的品质,更有着医学大家的大爱之心,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医学家。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群星闪耀——同济医院迁汉人物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裘法祖:始终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2021年6月23日.

 

声明:图文仅用于健康宣教,非商业用途。信息来源于“清廉华中大”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官网。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303栋1单元601 电话:027-83662394 
同济医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