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对于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时刻”,一个“关键时间”,就在这一天,《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施行。尽管相对于2007年颁布施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标题只多了几个字,却强化了对器官捐献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推动器官捐献工作。
回首来时,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每一步都充满温度与敬意;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每一步都是奋勇前行。
二十一年前的2003年,同济医院完成我国首例成人脑死亡判定,同年完成首例儿童脑死亡判定及器官捐献。这是让脑死亡器官捐献逐步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主要来源的起点,专家组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敢于担当,开拓创新,走出了关键一步,是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一件大事,掀开了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新篇章。
将时针再往前回拨到1994年10月,美国男孩Nicholas在意大利度假时误遭枪击,他的父母悲痛万分,但最终还是决定捐赠Nicholas的器官,帮助7个意大利人获得新生!Nicholas的新闻席卷意大利,人们被小男孩父母的善举感动,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器官捐献的问题,意大利政府还为此进行了器官捐献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器官捐献文化的普及和发展。1993年,意大利每一百万人中平均只有6.2人捐献过器官,而到了2006年,每一百万人中有20人捐献过器官,这个当时原本器官捐献数量在欧洲最垫底的国家,一下子跃到了顶端。Nicholas被意大利人视为英雄,而且意大利的器官捐献情况被持续改善,2023年的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为28.2,在器官捐献的主要欧洲国家中位居第二。
图为 Nicholas
“Nicholas效应”也启迪了很多医疗工作者的思维。我们发现,那些英雄般人物的奉献精神在媒体的宣传中,逐步激发了人们心中最底层、最根本的善意,不管是从古稀老人,还是年轻人,无数人以善良呼喊善良,用大爱传递大爱,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推倒一切阻碍,流向希望的大海。于是,在国内,许多推动器官捐献的重大事件逐步发生。1995年,裘法祖院士创办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宣传动员器官捐献,开展志愿服务,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捐献文化氛围,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然,我国也有很多像Nicholas一样的人,用自身的伟大奉献逐步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原卫生部正式启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同济医院是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美丽的名字连同她美丽的灵魂在荆楚大地广为传颂,她就是魏霞,成为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后的全国第一例综合捐献者。有网友写道:“如果说魏霞捐献器官的决定和她身后的一群爱心志愿者只是一抹霞光,那她之后,有那么多人咨询或登记去世后捐献器官,有那么多志愿者加入爱心社团就是一片朝霞。相信有他们的辉映,这片天空会更美丽、更精彩。”
不只是器官捐献者的事迹让人动容,器官移植病人也通过特有的形式表达对器官捐献者的感激与敬佩。2024年6月12日,在2024年中国器官捐献日暨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上,同济医院代表队67岁的运动员凌汉生尤为激动。说到为什么这么积极参加运动会,凌汉生难掩感激之情,“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捐献的逝者,都是带着两个人的生命活着。”他感谢能通过运动会的方式,让更多的捐献者家属看到充满活力的移友们,因为他们的大爱无疆,给了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新生的希望。2004年,同济医院举办首届中国移植运动会,如今20年过去,移植运动会重回中国器官移植发源地武汉,继续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现器官移植的成就,树立器官移植受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同时也是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器官捐献这份爱心事业。
图为 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
每个人都了不起,每件事都不容易。器官捐献事业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人民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期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需要移植的病人在不断增加,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新征程上,我们沿着先贤们的杏林足迹,不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继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说:“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器官捐献事业也正是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参与下,以信心、劲头、毅力,一步一步向前进。
声明:图文仅用于健康宣教,非商业用途。部分图片来源于媒体。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303栋1单元601 电话:027-83662394
同济医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