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战胜病痛的那些经历,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力量
时间:2025-08-18     浏览:     作者:

再次见到希希(化名),让人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从去年医师节前夕帮助我们拍摄视频时算起,现在的她接受胰腺联合移植已经一周年了,身体状况更好,散发着自信、乐观和满满的活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希希面对疾病时的豁达,也诠释了她对生命的态度。作为一位老师,在经历过生命的至暗时刻和重生后,生活逐渐回到正轨,今年下半年她将回归校园,继续教书育人。而此时的她也已经蜕变,将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和博爱的姿态,向孩子传递生命奉献的意义,传递克服困难的心态。

 

病痛与孤独

2008年,活泼灵动、自然纯真、茁壮成长……这些本属于12岁的希希拥有的美好特征,却因为检验报告单上显示出空腹‌血糖值超过20mmol/L的结果,显得黯淡无光。那段时间,希希出现了糖尿病典型的吃饭多、喝水多、小便多、身形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她瘦得连眼睛都凹进去了。医生建议她皮下打胰岛素,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但是可能因为年纪小饮食不是很注意,希希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值波动很大。

“脚肿得跟馒头似的。”2020年夏天,已经在教师岗位的希希开始出现脚背浮肿的症状,同时,还伴有身体无力感等症状。2021年,她的右眼开始出现视网膜病变,眼前浮现黑点子,逐渐两只眼睛都出现了视网膜病变。眼睛的病情进一步严重,眼底开始出血,到最后完全看不清事物。“那时真的是很绝望,非常害怕这么年轻眼睛就瞎了。”希希感慨说。

家人立即带她去医院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后,眼前开始是雾蒙蒙的,慢慢才能看清东西。”希希介绍到。

2023年,希希又因为“糖肾”导致尿毒症,不得不开始透析,低血糖的情况也开始变得更为频繁,这种脆性糖尿病特别危险,家人和自己日夜都得提心吊胆地监测血糖。“那段时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她回忆道。疾病对人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更多的还是在心态上。每天心口总被东西压着,非常沉重。“每个星期,我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要往医院跑三次做血透,看不到一点希望,生活也没有了期盼。”

难受的还有她的父母。那段时间,希希的妈妈既要照顾她,还要想着以后应该怎么办,精神压力很大,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差,家里的“气压”也非常低,静悄悄的!“她一想到我的病情就哭,干什么都没劲,觉得我这么年轻就得病了,未来在哪里……”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希希也因为疾病,感觉自己与同龄人之间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性格也变得自卑,不愿意交朋友,更不愿意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有时候说这些东西他们也不理解,还不如不说!”所以,希希没有多少朋友,非常孤独。

 

转机与盼头

短短几年,“糖眼”“糖肾”,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接连发作。该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些病症的根源——糖尿病?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希希的整个家庭。

希希的妈妈一直在为女儿寻找治病的方法,后来她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患有糖尿病,跟希希妈妈说,可以通过胰肾联合移植来治疗。“我妈当时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一样,一下子信心就起来了,马上在手机上查询相关信息。综合考虑下,最终选择同济医院并进行了登记。”

2024年,在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胰肾联合移植手术。“这一路走来确实太难了!好在移植挺成功的,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

现在,虽然手术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对那段经历,希希仍然记忆犹新。她记得当时住院期间的一个小“插曲”——术后引流袋里有一些鲜血流出来,医疗团队立即分析原因,商量解决方法,问题很快妥善解决。第二天,医生跟希希说,昨晚做梦都梦到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希希被专家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着。“能够遇到这样的专家团队,确实非常幸运。”同时,她也感觉老天在眷顾她,术后恢复比较快,吃药也少。

她对医师们有特殊的评价:“几位教授,一位有父亲一样的担当和认真,一位有朋友一样的风趣和幽默……他们都非常专业。”

做完手术之后,希希加入到了移植病友群,才发现全国还有这么多人跟她的经历类似,“就感觉瞬间找到了大部队一样,原来自己并不是孤独者,只是大家分布在全国不同的角落而已。”

移植之后希希不仅身体上变化很大,在心态上也乐观了很多。现在身体感觉很轻松,如释重负,浑身有劲。同时,心理上也轻松了,没有那么多压力。“家人看到我开心了,他们也开心很多,家里氛围欢快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压抑。”

同时,她的性格也在治病经历中变得更加乐观。她很少过于执着或者纠结于当下,更多的是随遇而安,乐观地看待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希希总记得医生夸赞她的一句话,“你是我所有病人中最阳光的那个!”而希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坚定“日子应该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念。

也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往后的住院期间,身体也正如她期盼的那样一步一步地变好。

 

热爱与传递

器官移植的目标是帮助病人重新回归生活,希希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回归正常生活就要和没有生病的人一样,好好过日子和上班,闲暇时间可以陪家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很喜欢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一句话:“对未来的慷慨,就是把所有的一切交给现在。”它就像一束光照亮希希的生活。因为在生病前就在初中教数学,身体恢复后,她对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更加迫不及待。“今年9月份就可以回到教师岗位了,特别期待!”

希希的这次“回归”,不仅仅只是教学,还要带着更多的责任和关爱。她一直记得自己读初三时的数学老师不仅对她比较照顾,还教会了她作为老师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心,这位老师在胃出血休假的时候,还一直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询问教学进度等。而这份对孩子的担当也在希希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她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树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强化责任意识同样非常重要。

她常常鼓励自己,要朝前看,不要太执着于当下的困境,更不要认为这些困难会决定一生,人生总有很多转机。“人生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中间起起伏伏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经历特别灰暗的日子,但是不会一直都这样,总会有往上‘走’的时候。”所以希希觉得经历波折很正常。

希希也希望将自己这段故事,特别是面对疾病时心态的变化分享给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挫折,我希望可以帮他们把思维打开一些,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拘束或吓到。”

就在手术一年后,希希全家买了一个蛋糕,庆祝她重生一周年。她非常感恩当初捐献器官的人,“从未谋面却深受其恩,我会更加珍惜重拾的无比珍贵的健康,带着捐献者的希望好好活下去。也希望在工作中,教会孩子们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同时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将来有一天能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造福更多的病人。”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303栋1单元601
同济医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