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的那个雨天,当诊断书上"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几个字刺入眼帘时,林欣(化名)感觉世界突然失去色彩。体检单上肌酐值刺目的数字,让诊室里的空气突然变得稀薄。
每周三次、每次4小时的血液透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穿刺针扎进瘘管时的锐痛,透析后虚脱般的眩晕,以及永远挥之不去的饮食禁忌,让曾经热爱生活的林欣逐渐枯萎。
后来的某个暴雨夜,林欣身体非常不舒服,来到医院检查,发现肌酐值突破700μmol/L,医生拿着化验单的手顿了顿:“你还年轻,但病情越来越严重,肾移植对你而言是最好的方式。” 丈夫攥紧林欣的手,指腹的颤抖透过掌心传来,而她望着窗外撕裂天幕的闪电,只觉得命运的雷暴正劈向孤舟。那段日子,林欣的床头柜堆满了肾移植的科普手册,她了解到“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这也意味着手术的复杂和对医院技术水平的考验。不过,她看到一篇报道上说:“同济医院2000年以来肾移植受者1年、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98.2%、91.1% 和74.2%,这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无论是数量与技术,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以,林欣相信同济会给她带来“新生”。
在排队等待的漫长时间里,同来复诊的病友发现林欣心情沮丧,她指着窗外的树发出的新芽说:“别放弃啊!我们之中有情况比你更糟的,最后都等到了希望,现在已经开始新生活啦。就像这棵树一样,经历严冬的酷寒,依然能在来年春天重新长出绿叶。”这话给了林欣很大鼓励,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2025年的一天凌晨,手机铃声打碎夜的沉寂,电话那头的同济医生声音带着克制的兴奋:“匹配成功,立刻来医院!”
“希望终于等到了!”林欣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还在熟睡的家人,随即带上生活必备物品立即出发赶往同济医院。做完相关术前检查后,便开始进入到手术环节。睡前看到手术台上的无影灯,记忆闪回三年前那个暴雨夜——急救车顶灯在雨幕中晕染出的光斑,竟与此刻手术灯的光晕有些相似。只是这次,监护仪的嘀嗒声不再是生命的流逝,而是奏响新生的序曲。
手术非常顺利。当林欣从麻醉中醒来,第一眼看见的是监护仪上规律跳动的绿色波形和医务人员高兴的眼神。"恭喜你,新肾脏已经开始工作了。"
康复期的每个清晨,医生们查房时都会详细询问林欣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各种细微的变化一一解答,并做好下一步计划。出院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林欣的肌酐值稳稳落在105μmol/L。医生翻着化验单笑:“你看,你比多数人都幸运。” 林欣出院时在走廊偶遇照看自己的护士,她正给新入院的病人讲解饮食注意事项。林欣记得,这些天是她带给了自己鼓励和帮助:“黎明前的夜最黑,但我们的值班室永远亮着灯。”
如今她会在家人陪同下经常散步,看绿草碧波,嗅花香,听鸟声,静享美好时光;也会定期接到科室的随访电话,那头的声音非常温和:“最近血压怎么样?记得按时复查。” 听筒里的电流声,像穿越时空的生命纽带,连接着那段在无影灯下重获新生的岁月。
暮色渐浓时,林欣常想起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那些在病历夹上疾书的侧影、在手术台前坚毅的轮廓,早已刻进她生命的年轮。他们用柳叶刀切开阴霾,用缝合线编织希望,让一个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人,终于能在朝阳里,重新写下“新生”的注脚。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303栋1单元601
同济医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